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济宁商页传媒 > > 商页传媒地名中的济宁古城文化基因

商页传媒地名中的济宁古城文化基因

关键词:

济宁商务网济宁金融网济宁商页营销策划公司

2013-08-24

地名是一个地方在一定的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反映,是各个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记录着历史环境的沧桑变化,凝结了历史的人文特征,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有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风俗民族语言宗教特征,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和宝贵财富。济宁城区林林总总的地名,凝聚着济宁的历史印痕和古城的文化基因。
  康熙乾隆来济宁,小城留有皇家风。清代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在济宁驻跸,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传说。

龙行胡同,乾隆帝旨封土地神
    

坝口街南首有一东西走向的胡同,这就是龙行胡同。现在这里改称龙行路。
  90年代之前,这条胡同长不足一华里,宽不盈十尺,为什么有这么一个气派雅致的名称呢?据传说,清乾隆皇帝第三次下江南巡幸归京,沿大运河来到济宁,但见华丽的皇家船队首尾相接,浩浩荡荡,两岸众多挽船人和护送的骑兵与船队齐头并进,旌旗蔽空,笙管横笛,一片喧嚷。坐在龙舟内的乾隆与皇后嫔妃们一边饮酒取乐,一边欣赏济宁城的水乡风光。当龙船行到坝口附近,突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豪华的船队若一条巨龙,随着波浪上下翻腾跳跃,左右摇摆,眼看有淹没的危险。乾隆帝感到诧异,急忙四下观看。这时却见一个老者面如满月,龙眉凤目,顶戴玉冠,身着员外服从岸边急慌慌走下水来,舍身用肩臂护扛着船头,眨眼功夫,咆哮的运河风平浪减,那老者向乾隆帝笑眯眯地颔首致意,并无声言,遂出水上岸,沿坝口街南行,拐进一个胡同便悠然不见了。乾隆更觉得蹊跷,便带领随从下船登岸急忙追赶,追至胡同西首的土地庙时,那老者又神秘地消失了。乾隆即命人在庙中寻找,却没有老者的踪影,乾隆在庙内反复踱步寻思,不解疑团,便向庙中的土地神拜了一拜,正起驾欲行,却看见“土地神”身上湿漉漉的,乾隆忽然明白了,刚才的救驾原是土地神所为。为报答土地神救驾之恩,遂旨封土地神为“都土地”,并令地方官为土地神重塑金身,着蟒袍玉带。土地神的“显灵”,吸引了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来土地庙祈祷求拜者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又兼每月的农历的初三、十三、二十三的土地庙会,使土地庙内终日香火不断,热闹非凡。
  这座土地庙1953年拆除,土地神也渺无踪影,但这条皇帝所经过的胡同却得了“龙行胡同”的美称,一直沿用下来。上世纪90年代,这条胡同展宽成大路。其实这条路西边还有两个名称:秀土庙街、古路沟街,跨过王母阁路还有柳行东街、中街、西街,但既然扩展成为大路,遂将多个名称整合为龙行路。此路西部已延伸到济安桥路,将西跨运河。

  
  皇营,“行宫春树”风光美

  沿红星路向东,洸府河西岸有个村庄叫皇营。过去这里曾叫八里铺,别看现在这里是个村庄,在清朝因建有行宫也曾辉煌一时。乾隆皇帝几次下江南均驻跸于此,当时的行宫是一个楼阁参差、曲栏回廊、遍植奇花异草的园林建筑,其中有养源斋等宫殿,乾隆有咏养源斋“吾民筹致养,衣食是根源”的诗句,并有“书堂、云楼、棕亭、月台、药栏、花砌、竹埭、松坡”等供皇帝游乐的园林景物。书堂内有“四壁图书见古今,一庭花木验农桑”“夹路麦禾足甘雨,绕阶花木畅薰风”的楹联。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驻跸时,留下了行宫八咏的题诗与“山川增色”的匾额。每至春风骀荡,百鸟和鸣,花木欣欣向荣之时,一派赏心悦目的瑰丽风光,令人陶醉。“行宫春树”为济宁八景之首,行宫早已倾圮,了无痕迹,只有“皇营”地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尚存,给人们留下丰富的想象。
  人文荟萃风情美,两大诗星歌济宁。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济宁寄家二十三年之久,留下了许多地名遗迹。

  千古兴衰太白楼

  在济宁古老的大运河北岸,古城墙上,有一座巍峨壮观,古朴典雅的建筑,这就是久负盛名的济宁太白楼。
  太白楼即太白酒楼,原为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又称贺兰氏酒楼。据李白论家考证,我国著名诗人李白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偕夫人和女儿,由湖北安陆云游东鲁一直到汶上入任城,于任城寄家时间达23年之久,度过了他一生最漫长的岁月,所以学术界多称济宁为李白的第二故乡。李白选择任城寄家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当时的任城为七百里鲁境十一县的要冲,万商往来,四海绵历,并且李白的家族成员与鲁地关系密切,如昌邑(今金乡)是他的先祖李广的首功之地,他的叔父在任城为官,他的兄长在中都任县令,这都是他选择任城寄家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二,鲁地有李白向往的山川风物。李白性傲岸、喜仙游,因鲁地有五岳之尊的泰山,有秋水清无底的石门山,石耸天骨的峄山以及汶水、泗水,是李白寄情于山水的理想之地。李白寄家任城时“其居在酒楼前”,写下了大量优秀诗篇,也因李白经常光顾而声名远扬。李白去世以后,京城才子沈光敬羡慕李白的才华,曾登贺兰酒楼观光,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挥笔写下了《李翰林酒楼记》一文。文中描摹了唐朝济宁的盛况。赞赏济宁是一座“地博厚、川疏明”“万商行来,四海绵历,实泉货之……”的繁华城市。从此贺兰氏酒楼便以“太白楼”之称而名闻天下。
  今楼是1952年在原城墙旧地址重建,为一座独特风格的建筑。每年吸引万千游人学子来此观光觅古,拜谒诗仙。

  碧水清波浣笔泉

  浣笔泉是诗仙李白的寓所和浣笔之地,后经历代整修,成为一处风影优美的园林。
  浣笔泉占地面积达1.5万平方米,主要古建筑有雕梁画栋的二贤祠。这是一座坐北面南的祠堂,殿室五楹,灰瓦盖顶,白粉涂壁,前厦抱出,内祀李白、贺知章两位唐代大诗人的雕塑。四周墙壁,镶嵌着历代文人墨客咏颂浣笔泉的诗文刻石。
  祠堂西南,是石栏相护的一泓池水;周长约八丈有余,泉水潺湲,淙淙有声。此乃诗仙当年挥毫作诗的浣笔之处。相传,原来泉水碧透,因李白常常在此浣笔,清泉墨染,成为黑色。池旁有一幢明万历六年立的碑石,上有楷书“浣笔泉”。“城外双池傍古台,开元才子此徘徊。一湾流水人何在,满树鸣蝉我又来。晴日泉花堪浣笔,江天月影更衔杯。怜君一去风骚尽,怀抱千秋谁共开?”
  这是清人牛运震咏浣笔泉的诗句。今浣笔泉胜迹犹在,泉已不喷。

  河湖交织绕济宁 桥梁地名靓古城

  济宁城临河滨湖,具有河港密布的水乡特点,城西有京杭运河穿越,东有洸府河迂回,南有烟波浩淼的微山湖,形成二河抱城、一湖拥簇的水系格局,而济宁城内又有老运河、越河、府河、洸河穿越交织形成三横二竖加一环的城市水系网络,堪称灵源无穷的风水宝地。
  有水便有桥,据说济宁城内30公里的河道桥梁有50多座,是江北同类城市桥梁最多的城市之一。桥是建筑师心灵的笔墨绘出的凝固的画,一座桥就是一座风景,看看济宁的桥,可谓姿态纷呈,有的造型雄伟,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巧夺天工,有的浑然天成,有的弯如弓月,有的势若彩虹。笔者将济宁城区的桥梁名称编纂成了以下歌谣:古城济宁水迢迢,随处清波随处桥,鬼斧神工今古造,串珠点点分外娇。
  大石桥,历史久,个人捐资夏家桥。吴泰闸,吴泰造,修桥补路美名高。
  林桥兴隆桥,阜桥汉石桥,红桥状元桥。
  粉莲桥,济阳桥,环翠桥,汇翠桥,绿树成荫叠翠桥,岁月沧桑太和桥,车水马龙老洋桥,仙鹤展翅来鹤桥,熙熙攘攘南门桥,解放路口解放桥,迎驾乾隆的迎龙桥,清平巷北清平桥,护卫济宁的济安桥,调节水量的堰水桥,古道悠悠马驿桥,帆船林立柳巷口桥。
  草桥口,一对古槐掩草桥;太白楼,茶馆林立玉带桥;曲弯弯,公园里面龙吟桥;显赫赫,府河飞架凯赛桥;东大寺,东大寺前索拉桥;快活林,说书听戏永丰桥;皇棚湾,接驾康熙的皇棚湾桥;新华路,南首拟建接驾桥。桥是路,路是桥,路桥相汇成大道……

  商贾云集百货萃 商业地名聚商都

  古运河的畅通,各地商贾云集,使济宁成为“百货萃聚”“万户往来”的商都大市,京省驰名的玉堂酱园,著名的皮毛业、竹器业、陶瓷业、北果业、茶叶业、粮食代理业、国药业、绸布业等都是随着运河航运的兴旺而发展起来的。清道光年间,商号计有千余家;商业的繁荣,使城区内不断发展,清康熙年间,城内有街衢45条,城外43条,至道光年间,城内新增街衢62条,城外新增140条。由于一些行业市场集中在一条街上,出现了许多以行业市场得名的街巷地名。如竹竿巷,以编织出售竹器、竹货而得名。姜店街,以黄姜商贩货店得名。馓子胡同,以油炸馓子而得名。果子巷,以售干鲜果品山货而得名。鸡市口街,以鸡鸭市场而得名,后雅化为吉市口街。驴市口街,以牲畜交易市场而得名。菜市口街,以出售蔬菜而得名。柴禾市街,以买卖烧柴市场而得名。瓷器胡同,以售瓷器而得名。炉房街,以铁炉、银炉作坊而得名。纸坊街,以造土纸作坊而得名。糖坊街,以制糖作坊得名。皮坊街,以熟皮制革、皮货加工作坊而得名。打绳巷,以绳经作坊得名。打铜巷,以铜锡加工作坊而得名。大油篓巷,以制作不同类型的油篓而得名等等。

  三塔七寺十八阁 寺观庙堂阁楼多

  济宁自古有四爻、八景、三塔、七寺、十八阁、七十二卫门之称。城区内历史文物、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于城关各处。给济宁古城留下了许多以寺观庙堂、官署衙门命名的街巷地名。如城隍庙街,明洪武二年曾建城隍庙,城隍系司管地狱之神,以庙得街名,今为红星中路的古槐路至共青团路段。皇经阁街,原名三元宫,俗称三皇庙,明代修建一座收藏《玉皇经》的阁楼,故名。天仙阁街,俗称奶奶阁街,以阁得名,明代曾修建天仙阁一座,清代改称天妃阁。鼓楼街,以明代鼓楼得名,旧时城内晨敲钟、暮击鼓以报昏晓。
  以官署衙门命名的地名。由于济宁明清时期每年有数万担漕粮经运河抵达京都,明清王朝在济宁设置了总督河道部院署(河道总督)及察院之类的管理机构,这些官署机关成为现今济宁街巷地名的遗迹,如察院街,以抚、按察院得名。旧有南北二街,北街系明代察院街。南察院街系元代以前察院驻地。厅门口街、厅西街,以运河厅官署得名。道门口街,以清代运河道署(俗称道衙门)得名。院门口、院前街、院后街,以明清两代总督河院署得名。鼓手营街,因清代运河院、河道两署设官用乐队驻此。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企业文化更多
客服中心
12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