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大众印务,济宁印务,济宁印刷、新闻纸、铜版纸、书刊、杂志、画册、纸袋、吊牌、各类信封印刷
联系我们
联系人:陈建亭
电话:0537-2480878
传真:0537-2480878
邮箱:jndzby@163.com
地址:济宁市高新区松花江路9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企业动态 > 济宁大众印务 传统杂志:“坚持好内容,拥抱新媒体”

济宁大众印务 传统杂志:“坚持好内容,拥抱新媒体”

  • 2017/3/25 10:34:51

 

在新媒体时代,以《收获》杂志为代表的纯文学期刊的生存走向备受关注。

 

在新媒体时代,以《收获》杂志为代表的纯文学期刊的生存走向备受关注。尤其是今年《收获》迎来一甲子诞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纯文学期刊要如何面对时代的转型,继续做好高品质文学的“守望者”?为此,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记者专访了《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

传播方式不影响坚持好内容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今年《收获》杂志创刊60周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以《收获》杂志为代表的纯文学期刊要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种种挑战?

程永新:纯文学杂志确实面临很大的困境,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世界上任何国家在新媒体时代都会遇到这样的挑战。那么我们一方面是坚守原来的杂志品牌,坚守宗旨,要出能表现中国人精神本质的优秀作品,要守住由巴金、靳以创办的品牌;另一方面,我们要因时顺变做一些探索,跟网络公司合作,包括已在做的微信、微店、淘宝,推出亚马逊电子书等。我原来提出要拥抱新媒体,但是传播方式不同,不会影响到我们坚持要把最好的文学推出去。也就是说,传播和销售方式的不同,不影响我们坚持好的内容。我们坚持内容为王,同时又鼓励年轻编辑去做新的探索。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最近《收获》杂志与“赞赏”IP平台共同开发写作出版社区“行距”APP。现在效果如何?

程永新:这也在摸索当中。传统杂志过去都是用纸质打印稿;网络兴起以后,就用邮箱投稿。我们跟行距合作的投稿,关系到资本投入,能不能成功,这还不知道。但这个投稿平台仅仅是为写作者提供方便,最主要是我们想通过这个平台,把《收获》这个品牌延伸出一个以纯文学为核心的类型文学生态圈,比如我们也做了推理、科幻、职场等类型的小说约稿。因为在这个多媒体时代,写作者的努力方向不同,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追求,我们就想通过这个平台,把纯文学的外延扩大,包容类型文学,期间我们也会做一些版权代理、作品翻译等设想。最终目的是迎接新挑战,开拓纯文学的一些路径。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刚才您说到要拥抱新媒体,但新媒体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阅读心态浮躁,难以深度阅读。那么纯文学期刊跟新媒体合作时是否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陷入某些泥沼?

程永新:你说得非常对。因为有类型文学的网站很多,跟网络公司合作过去也有一些成功例子。我们要做的事情的区别是,我们想把传统文体的优势跟网络公司的优势能够整合起来。我们有一些长处,传统纸质媒体有三审制度,而一般网络公司是没有的,只要写了就发表,这样就造成良莠不齐的情况,所以我们做的事情恰恰是利用了我们的优势来严格把关,包括投稿、选用、推荐、出版都会归类整合,比如一些作品会有提升空间,那么我们也会请作者修改,区别于一般的网站。这样能形成一个比较健康的文学生态圈。我们的目标是这样,但以后做得怎样,这还要看效果。

文学是需要不断出新人的事业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上世纪80年代的纯文学期刊经常能引发一些很有意义的话题,特别是成批地发现培养新锐作家,给文坛造成一定的轰动。但近十年来,纯文学期刊这方面的影响力似乎不及以前?

程永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发生了一些巨大的文学变革,文学群体突然喷发般出现。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文学演变,文学开始从巨变进入渐变的发展节奏,这相对来说是正常的。今天的信息量非常多,文学要像当时那样一个群体一个群体地出现是不太可能的。现在的文学期刊也好,网站也好,大家都在努力推新人、新群体,但已经不可能出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状况。写作就是一种能量的积累,一个作家的成熟,是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到了一定的时候才可能爆发,所以我觉得现在的状况相对来说是比较正常的。尽管我也不是很满意现在的文学整体情况。与社会的巨变、人的精神变化相比,我们的文学作品还是滞后的。你看今天许多图书销售排行榜,占据在前面的还是路遥《平凡的人生》、余华《活着》等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人的生存困境的反映,已经成为经典作品。但我并不是说这些作品本身有问题,而是想说,我们读者的阅读口味和兴趣关注点还是停留在对人的境遇的改变方面,几十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今天人们的精神生活复杂得多,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有更丰富地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作品出现。事实上,我们的写作者也很努力,像张悦然也从过去的创作中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努力要慢慢才会呈现效果。总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是跟当时特殊的历史有关,现在回归正常,该探索的东西都探索了。换句话说,现在比拼的东西可能聚集在个体的身上,生活经验、学识和思想深刻性都要慢慢积累,才可能出现比较好的作品。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面对下一个甲子,《收获》的新愿景是什么?

程永新:当然有的,就像巴金说的“多出人,多出作品”,这个宗旨是不会变的,我们不断关注年轻人,希望年轻人可以超越前辈,当然成熟作家的写作我们也会倾注比较大的心血。文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出新人的事业。所以,新人需要我们去推动扶持,在他们比较有勇气去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给予支持。最重要的是,我们还是要出比较高质量的,反映我们整个时代、民族的精神生活的作品。

(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


中国114黄页   商贸通标准版